 |
位處經濟地位優勢 |
|
(一)台灣位於亞太地區的中心位置,而桃科位居台灣國門之都,具備傲視全球的區位優勢。
(二)台灣為銜接東亞與北美航線最重要的轉運站之一,貨物進出口最便捷。
(三)台北至西太平洋七大城市 ( 香港、新加坡、馬尼拉、上海、東京、首爾、雪梨 ) 的平均飛行時間只需2小時55分鐘。
(四)高雄港與亞太五大港口 ( 香港、新加坡、馬尼拉、上海、東京 ) 的平均航行時間僅需53小時。
(五)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跳板,具有優越的經濟位置。
|
|
|
 |
台灣優良全球運籌能力 |
|
(一)
|
台灣產業及貿易基礎實力雄厚、管理經驗紮實,與國際品牌大廠建立良好的策略聯盟關係,與全球 供應鍊緊密結合,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之一環。 |
(二) |
桃園設置航空自由貿易港區,提升全球運籌能量。 |
(三) |
台灣為國際大廠的重點採購地區,2007年,外商在台採購(IPO)金額達812億美元,較2006年成長一成。在台設立營運總部的國內外業者已達518家,成立研發中心的外商,也達到35家,國內業者有95家。外商在台採購及成立研發中心或營運總部,具有全球運籌的指標作用。 |
(四) |
截至2007年1月2日止,計有451家國內外知名大廠在台灣成立營運總部,並取得「營運範圍證明函」,較2005(278家)成長幅度高達62.23%,希望以台灣的營運總部作為跨國企業區域或全球運籌管理的最佳據點。 |
(五) |
2007年全年核准中國大陸投資件數為996件,較2006年同期減少8.62%,核准投資金額為99億7054.5萬美元,較2006年同期增加30.46%;對東協各國直接投資金額至2007年9月已累計達508.91億美元,在亞洲地區形成完整的供應鍊體系。 |
|
|
|
 |
台灣堅強的製造業實力 |
|
(一)
|
台灣擁有優異的製造技術,至2006年在半導體、微電子、影像顯示、光電 等產品上,其全球市佔率居世界之冠。 |
(二) |
根據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 ( TSIA ) 調查結果,2006年我國IC總體產業產值(含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為13,933億新台幣,較2005年成長24.6%。其中設計業產值為3,234億新台幣,較2005年成長13.5%;製造業為7,667億新台幣,較2005年成長30.5%;封裝業為2,108億新台幣,較2005年成長18.4%;測試業為924億新台幣,較2005年成長36.9%。 |
(三) |
2006年,台灣晶圓代工業產值佔全球66.7%,與下游的封測業,皆位列全球第一; IC設計業產值佔全球21.5%,居世界第二。 |
(四) |
2006年我國市占率排名全球第1的前10大產品中,有8項是屬於高科技產品,包括了晶圓代工、IC封裝、IC測試、Mask ROM、TN/STN-LCD面板、大尺寸TFT- LCD面板、電解銅箔、光碟片、ABS樹脂、以及電動代步車與電動輪椅。若以全球市占率進行排名,2006年以Mask ROM的91.4%居首位,其次為晶圓代工,占66.7%;IC測試排名第4,占60.3%;光碟片第5,占53.0%。若以產值來看,則以大尺寸TFT- LCD面板居首,產值為211億7,000萬美元,其次為晶圓代工,產值為131億4,000萬美元。 |
(五) |
台灣的CD-R光碟片、CD-RW光碟片、DVD R光碟片、DVD RW光碟片等資訊產品的產量超過全球的 50%,其中,CD-RW光碟 片、DVD R光碟片產量高達全球產量的77%、71%。 |
(六) |
台灣目前是全球第二大大尺寸TFT-LCD生產國。 |
(七) |
台灣的PC產品產值佔全球第三位。 |
(八) |
台灣精密機械產業,排名全球第12位,每年產值維持在4,000億到4,500億。 |
(九) |
台灣工具機位居全球第六大,木工機械位居全球第三大,紡織及成衣機械位居全球第四大產國。 |
(十) |
台灣材料與特化產業歷年平均產值約為443.8億美元,主要產品 包括石化基礎原料、高分子材料、電子材料及特用化學品,在2005年,ABS、PTA產量高居全球第一位、TPE居全球第二位、PU合成皮居 全球第三位。 |
|
|
|
 |
台灣產業群聚優 |
|
桃園擁有為數眾多的工業區,工業產值全台最高。南邊鄰近電子產業群聚之新竹科學園區,北鄰我國商業經貿活動最為活絡的大台北都會區,為我國工業、貿易等商業活動極為興盛之區域,桃科與此二大群集在功能上進行互補,成為一最完善之工商業群集體系。 |
|
|
 |
台灣創新能力優勢 |
|
(一)2006年,台灣研究發展經費占GDP比重達2.58%。
(二)2006年,發表重要科學期刊論文數( SCI ) 共16,545篇,世界排名第7名。
(三)2006年,發表工程論文數( EI ) 共13,076篇,世界排名第7名。
(四)2006年,在美國核准專利數達6,360件,全球排名僅次於美國、日本及德國。
|
|
|
 |
台灣人力資源優勢 |
|
(一)
|
2006年,台灣的研究人員共126,168人。 |
(二) |
2006年,研究人力密度指標(每千就業人口研究人員數)為12.5人,領先南韓、德國及中國大陸。 |
(三) |
2006年,我國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每千人有59.1人,優於美國(2005)57.6人、日本(2005)31.6人、德國(2000)26.5人、新加坡(1999)17.6人、中國大陸(2005)16.2人。 |
(四) |
2005年,就業人數1,022萬8千人中,具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者占37.38%。2005年,博、碩士學生共約有19萬人。 |
|
|
|
 |
台灣國際信用評等穩定 |
|
(一)
|
穆迪於2007年1月,公佈台灣的主權信用評等為Aa3,評等展望為穩定。 |
(二) |
2006年,惠譽信評對台灣的信用評等亦為A+,評等展望也維持穩定。 |
(三) |
2006年,標準普爾對台灣的長期信用評等為A+,台灣主權及國家評等相關展望都維持穩定。 |
|
|
|
 |
台灣與中國大陸競爭優勢比較 |
|
2006年台灣地區與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與投資環境排名 |
評比單位 |
項目 |
台灣地區 |
中國大陸 |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 IMD ) |
整體國家競爭力
|
18
|
19
|
經濟實力
|
27
|
3
|
政府效率
|
24
|
17
|
商業效能
|
14
|
30
|
基礎建設
|
20
|
37
|
世界經濟論壇 ( WEF ) |
成長競爭力
|
6
|
58
|
總體經濟環境
|
22
|
32
|
公共政策
|
30
|
71
|
科技水準
|
2
|
84
|
商業競爭力
|
21
|
64
|
瑞士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 ( BERI ) |
投資環境
|
6
|
17
|
營運風險指標
|
3
|
24
|
政治風險指標
|
15
|
18
|
匯兌風險指標
|
5
|
10
|
英國經濟學人資訊中心 ( EIU ) |
未來五年經商環境 ( 2005~2009 年 ) |
19 |
24 |
|
*以上資料來源: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
|